臺灣紡織產業的發展
自1950 年代起,臺灣紡織產業歷經近70年之發展與成長,在國際市場廣大的需求下,業者不斷積極研發新產品及更新生產設備拓展國際市場,使得紡織產業成為臺灣產業結構中最完整之生產體系,臺灣的機能性紡織品更佔據全球機能性紡織品消費市場主要原料供應來源的70%;整個紡織產業除注重美觀/時尚與機能性之外,再進化到目前的第三個世代-智慧紡織品:一個與電子/資訊產業高度結合具高附加價值的科技資訊世代。
本研究所成立於112學年
面對紡織品產業科技升級這股趨勢及需求,本校擁有時尚創意學群(包括:服飾設計系、化妝品應用系、數位行銷管理系、數位多媒體系)與工程服務學群 (包括:電機工程系、智慧製造工程系、車輛工程系),能尋求及善用相關的資源,進行系統性或整合性的學術研究與創新實作技術的開發。
有別於其他的相關研究所,本校已建構了完備的教學以及實作環境,在擁有完整師資、可資源共享等的特色下,於112學年成立了「織品技術管理研究所」~
本研究所培育之學生,將可藉由學校的跨域整合、積極與鄰近相關產業進行合作,藉由內/外部的培訓,扮演產業技術研發與人才培育的重要角色,以培育出產業界實際所需的人才。本研究所集合具相關背景教師,並依照本校之教育目標,以及政府推動產業政策與產業人才的需求,並協同產業界規劃本所之實務專業核心課程,而建立「織品技術管理」之專業領域課程。專業領域涵蓋紡織品所需之各種專業,師資完整、課程全面且多元。學生可依照個人之興趣或需求選擇單一領域深入學習或跨領域以增加專業的深廣度。
教學目標規劃
培育國家織品技術與管理,結合跨領域科技應用以發展團隊合作及設計開發創新能力,所需之產業型織品技術與管理研發專業人才。
依據教學目標制定本所核心能力:
織品專業技術與研發能力
創新設計與時尚應用能力
智慧管理與永續經營能力
課程規劃發展架構
基礎核心課程:著重學生相關研究基礎能力。
主要課程有:
研究方法、專題討論(一)專題討論(二)、論文寫作。
專業特色課程:著重專業技術能力,課程分為兩部分:
(一) 機能織品與時尚應用
課程包括:織品材料特論、設計美學特論、織品設計特論、織品染色與整理特論、智慧紡織品特論、功能性紡織品特論、織品檢驗與分析特論、織品造型與跨界設計特論等
(二) 智慧管理與永續經營
課程包括:全球產業經營與管理、數位行銷與管理特論、電腦輔助系統應用特論、人工智慧應用與管理、智慧製造生產與管理實務、綠色產品與企業永續經營、企業策略規劃與資源應用等。
整合課程:論文。
針對論文方向結合各項特論進行整合研究發表。